发布时间:2025-08-04 09:26:53
在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咸宁市应急管理局立足本地灾害防控实际,探索出一条“内部挖潜、全员赋能”的应急救援创新路径。由咸宁市应急管理局干部职工组建的市级应急志愿救援队,通过高强度专业训练实现“机关干部”到“救援能手”的蜕变,以实战检验成效,为新时代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破局之举:组建“自家队伍”破解救援瓶颈
咸宁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地貌复杂,暴雨洪涝、山体滑坡、森林火灾等灾害频发,传统应急救援力量常面临“响应慢、适配性不足”的挑战。“守土有责,更要守土有方。”咸宁市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表示,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激活内部潜力——组建一支由干部职工构成的应急志愿救援队。这一决策迅速凝聚共识:咸宁市应急管理局领导带头报名,普通科员踊跃参与,一支覆盖各科室、熟悉本地情况的“本土救援力量”应运而生。与传统救援队相比,这支队伍最大的优势在于“双熟悉”——既熟悉应急管理业务流程,又通晓辖区地理环境与灾害特点,为快速响应、精准救援奠定了基础。
淬炼之路:休息日里练出“真功夫”
“从握笔杆到握救援绳,靠的是实打实的训练。”队员们的感慨道出了能力跃升的关键。为兼顾本职工作与技能提升,咸宁市应急管理局制定“周末特训计划”,邀请消防、蓝天救援等领域的专家骨干担任教官,开展系统化培训。水域救援训练中,队员们在模拟洪涝场景里反复练习冲锋舟驾驶、水上救生与自救技能,从“手忙脚乱”到“沉稳处置”;山地救援特训时,他们背着20余斤装备穿梭于崇山峻岭,熟练掌握攀爬、野外定位等硬技能,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衫却无人退缩。除单项技能外,团队协作与流程磨合是训练的重中之重。通过模拟森林火灾、山体滑坡等场景开展综合演练,队员们明确“谁指挥、谁冲锋、谁保障”的分工,每次演练后复盘总结,持续优化救援流程。2024年秋冬季森林火灾扑救演练中,队员们仅用40分钟就完成物资转运保障,展现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雏形。
实战之效:创新战法彰显“尖兵本色”
2025年的两场森林火情,成为检验队伍成色的“试金石”。3月21日通山县九宫山镇、4月6日咸安区大幕乡等地突发火情,应急志愿救援队闻令即动,首次实战便亮出“以水灭火”新战法。该战法依托高压接力泵实现远距离输水灭火,队员们科学划分为4个小组:取水组精准定位水源并保障供水稳定,接力泵组确保水压持续、输水通畅,灭火组手持高压水枪直击火源。在复杂山林地形中,他们成功铺设500-1000米水管,一支水枪控火自保、一支水枪直击明火,严格遵循“先控后灭”原则,高效遏制火势蔓延。两场救援均实现“零伤亡、速扑灭”,保护了万亩森林资源与周边群众安全。实战后,救援队迅速召开复盘会,从物资调配、指挥协同等方面梳理30余条改进建议,推动“经验”转化为“机制”。
长效之思:从“应急支援”到“体系支撑”
如今,这支由咸宁市应急管理局干部职工组成的应急志愿救援队已成为咸宁森林灭火救援的“核心战力”。“以水灭火”战法在全市推广,拟定今年下半年开展咸宁市应急管理系统森林灭火技能比武竞赛,队员们不仅是救援一线的冲锋者,更成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宣传员”“指导员”,带动乡镇应急队伍技能提升。
咸宁市的实践印证:通过内部挖潜、专业赋能,就能打造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尖兵队伍。这一探索,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小切口、大成效”的创新思路,更彰显了应急人“守一方平安、护万家灯火”的使命担当。
本文由社会消防服务信息网转载自快资讯